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資訊組織 2013.05.08

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最終報告

1.背景
將近40 年前,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IFLA)在國際範圍內,對編目理論與實踐進行了一次
徹底的梳理。這項工作的
第一個重要結果就是1961 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會議上獲得大家認同的一系列編
目原則,這些原則後來稱為巴黎原則。

第二個關鍵的行動是1969 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編目專家會議上發起的,會議通過了一個關於制訂書目著錄形式與內容的國際標準的決議。
根據這個決議制訂的第一個標準《國際標準書目著錄(專著)》於1971 年出版。
經過這些初步的工作,在以後的年月中巴黎原則和ISBD已經成為各種新編的和修訂的國家與國際編目規則的書目基礎。
然而,就在同一時期,編目原則和標準實施的環境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引起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為了創建和處理書目資料,引進並不斷開發自動化系統,同時湧現了國家與國際規模的大型資料庫,這些資料庫包含了數以千計的參加合作編目計畫的圖書館提交與享用的記錄。不僅是相伴新技術而來的機遇,而且是盡可能減少重複勞動以降低編目成本的日益增長的需求,促進了合作編目的發展。經濟壓力也促使圖書館設法簡化編目程式,通過更多採用最簡級的編目,來跟上出版物持續增長的速度。另一方面,人們越來越需要改造編目規則與實踐,使它們適應新形式電子出版物的出現以及資訊資源網路存取方式的降臨所帶來的變化。同樣重要的是,已經認識到有必要更有效地滿足日益廣泛的用戶期望和需求。
正是這種變化的環境成為國際圖聯世界書目控制與國際MARCUBCIM)項目和國際圖聯書目控制
部發起召開的1990 年斯德哥爾摩書目記錄研討會的背景。
與會代表認識到圖書館面臨的經濟現實和降低編目成本的必要性,同時他們也承認,滿足用戶需求,更有效地應對與各類文獻相聯繫的廣泛需求以及利用書目記錄的各種環境是十分重要的。
人們認識到,從事最簡級編目的壓力繼續存在,這就需要對記錄中各個資料單元與使用者需求的關係重新進行仔細的審視。人們還認識到,在這樣的環境下,無論在國家還是國際範圍內,為了使合作編目計畫切實可行,都需要一個大家認同的基本核心級記錄的標準

斯德哥爾摩研討會通過了 9 項決議,其中一項直接導致了現在的研究。這項決議要求委託人員開展研
究,來確定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隨後,為這項研究制定了職責範圍,它闡述的研究目的與範圍如下: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清晰的語言界定書目記錄相對於各種載體、各種應用、各種用戶需求所發揮的功能。本研究將涉及最廣泛意義上的書目記錄——即不僅包含著錄單元,而且包含檢索(名稱、題名、主題等)、其他組織單元(分類等)與注釋的記錄——的所有功能。

這次研究的目標
(1)制訂一個框架,這個框架應當對書目記錄旨在提供的是什麼資訊,我們期待記錄在滿足用戶需求方面能做到什麼,提供清晰的、措詞準確並取得共識的理解。
(2)為國家書目機構創建的記錄推薦一個基本功能級別和基本資料需求。推薦基本級國家書目記錄的目的是為了應對斯德哥爾摩研討會所確認的核心級標準的需求,這一標準將允許國家書目機構在必要時創建低於完全級的記錄,而同時又保證國家書目機構編制的所有記錄能滿足基本的用戶需求,這樣可以降低書目機構的編目成本

這項研究的職責範圍由國際圖聯編目組常務委員會在1992 9 月新德里國際圖聯大會召開期間批准研究組成員從編目組和分類與標引組中選派並予任命。

2.途徑
這項研究的職責範圍要求制訂一個框架,這個框架能識別並清晰定義書目記錄的使用者所關心的實體、
每個實體的屬性、實體間發生的各類關係。其目的是建立一個概念模型,這個模型將作為把特定屬性與(在記錄中作為離散資料單元所反映的)關係同使用者查詢書目記錄時所履行的各項任務連接起來的基礎。
這次研究對於書目記錄本身,無論從內容還是從結構來說,都沒有事先的假定。只要試圖系統地確定
使用者期望在一個書目記錄中尋找的是什麼資訊,以及怎樣利用這些資訊,我們就通過以用戶為中心的途徑來分析資料需求

本研究建立的模型的基本元素——實體、屬性、關係,是對書目記錄中主要反映的資料進行邏輯分析
後獲得的。

分析採用的主要資料包括
(1)《國際標準書目著錄》(ISBDs
(2)《規範與參照款目指南》(GARE
(3)《主題規範與參照款目指南》(GSARE
(4)《UNIMARC 手冊》。

3.研究的目的
(1)提供一個清晰定義的結構化框架,使書目記錄中記錄的資料與記錄使用者的需求之間產生關聯。
(2)推薦由國家書目機構創建的記錄的基本功能級別。
(如上述第一點背景之目標)

4.因本次研究的需要,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的定義同讀者檢索與利用國家書目和圖書館目錄時實施的以
下基本任務有關:
*利用資料查找符合使用者提出的檢索條件的資料(例如,在檢索某一特定主題的所有文獻,或者檢索特定題名下的一部錄音作品的環境中)

*利用檢索到的資料去識別一個實體(例如,確認記錄所描述的文獻對應於用戶查找的文獻,或者區別具有相同題名的兩個文本或錄音作品)

*利用資料選擇一個適合使用者需求的實體(例如,選擇使用者能夠理解的語言文本,或者選擇與使用者可獲得的硬體和作業系統相容的電腦程式版本)

*利用資料來獲得或存取所著錄的實體(比如,提交出版物的訂單,提交圖書館館藏中某一圖書複本的借閱請求,或者連線訪問存儲在遠端電腦上的電子文獻)。

5.本研究定義的實體代表書目資料的使用者關心的關鍵物件。實體分成3組。
第一組包括書目記錄命名或描述的知識或藝術創造的產品:作品內容表達載體表現單件

第二組包括那些對知識或藝術內容、物質生產與傳播或其產品的保管負責的實體:個人團體

第三組包括一系列附加的實體,它們作為知識或藝術創作的主題:概念實物事件地點

Reference:
http://archive.ifla.org/VII/s13/frbr/frbr-zh.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